體育項目要持續發展,除了要有技術成熟的第一階梯隊伍外,起著承接作用的第二階梯隊伍更是不可或缺,因此青訓工作也是各單項總會重點工作之一。為迎接2005年東亞運動會,進一步發展澳門籃球運動,使未來澳門籃球運動員在有系統的訓練下成才,籃球總會去年三月開始了公開選才工作,挑選對籃球有興趣、有潛質的青少年加入。
籃球運動講求體能、速度、力量、耐力、靈敏性、彈跳力及柔韌性,而“高人一等”則是籃球運動員的先決條件之一,因此是次總會公開選才的優先取錄條件是高度。經過一系列公開測試,包括技術及體能測試(男子設八項測試,女子設七項測試),再由二十五位資深籃球運動員及教練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的評選,選出男女青少年各二十多名進行訓練,年齡由十五至十八歲。
青年軍訓練工作在去年三月展開,每周進行三晚練習,青訓工作小組由籃球總會副理事長胡松輝帶領,成員有主教練馬振洪及兩位助教李孟楓、黃偉烽,經過幾個月時間,為了檢測訓練成果,青年軍越級挑戰前輩,報名參加總會2002-2003年度聯賽,在聯賽中初試牛刀,運動員的投入及拼搏精神引起了體育界的關注,給予的評價亦頗高。而女子隊成立的同時是兼迎戰亞洲女子青年籃球錦賽,該戰役是成隊後首項參與的大型賽事。
初成立的女子隊參賽如此大型賽事曾受到爭議,認為成隊時間太短不宜參加大賽,但另有說法是支持參加,認為可趁此機會了解本澳女子在亞洲區的實力情況。出征台灣的女子隊不負所望,在只有隊長羅文詩有兩年球齡外,其他均是在公開選才才接觸籃球、訓練時間不到一年的新血,各場比賽未有怯場,在如此大型球賽中盡力發揮,經過努力球員也沒有白費,成績超出目標,力克蒙古獲第九名,最難得是澳門隊在落後五分情況下在第四節追上對手,反敗為勝,最後以七十三比六十五取得青年女子隊成軍以來的首場勝利。男子隊方面,雖還未有機會參加大型國際賽事,但在賀歲盃中面對外隊的表現亦令人欣慰。
籃球青訓開展了一段時間,成效初見,同時主理籃球代表隊的教練馬振洪認為,本澳的運動員始終是業餘參與,“三從一大”中從難、從嚴、從實戰可加以要求業餘隊伍,但大運動量的要求則難與專業球員相提並論,所以取得好成績要付出艱辛的努力,業餘時間參與時間不足的情況下,沒有刻苦耐勞的精神,在面對一些強化的集訓更易止步。青年軍去年暑期到內地集訓,曾出現此問題,由於當時的訓練運動量比平日稍大,有運動員的身體及生理上都有出現不適現象,如出現頭暈、嘔吐等,有部分運動員難受訓練過程的苦及累而躲在宿舍裡偷哭,個別甚至欲在中途放棄,最後經團隊的支持,大家都能克服一切,不管在訓練還在比賽中也全力以赴、全心投入,運動員的表現亦得到對賽隊伍的一致好評。
談及青訓隊伍存在的問題,馬振洪認為,可能是業餘性質,澳門隊的運動員的敬業精神還不夠,集體榮譽感不夠強,缺乏那種責任感和使命感,部分球員訓練投入度亦不夠,因學業等理由而全勤出席練習的球員更是不多;另球員得分能力不強,快攻和三分球無把握;基礎訓練及訓練時間不足,這亦是業餘參與的問題;運動員奔跑能力和力量等方面均要加強訓練力度。
馬振洪指出,在幾個月的訓練期深深感受到各界對籃球運動的支持及重視,籃球亦受到青少年的歡迎,所以在目前時間、場地、人員不足等情況下,建議在年齡上和青年組別的年齡適當結合組成一支隊伍,保持球隊系統訓練,適當增加訓練和比賽時間與次數,藉此強化訓練水平和技戰術水平及實戰能力,這有利於隊伍的訓練、對抗、發展與技術提高。同時,針對業餘參與訓練時間不足、身材不足等問題,要抓緊基礎訓練,創出“絕招”,練出技術特點、創出隊伍風格(打法)。馬振洪認為澳門隊既存在身材不夠高大,更要練出狠、快、靈、準、變的技術特點。
籃球青訓隊經過近一年的培訓及出外參賽的磨練,有部分的運動員在面對學業及艱辛的訓練等種種因素,最終都棄籃球而去,青訓隊現在只剩下九名男子及八名女子運動員。胡松輝表示,青訓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實有賴體育發展局的大力支持,各屬會的積極配合輸送苗子。籃球總會計劃今年將繼續開展公開選才的活動,補充更多有潛質的青少年,以求延續青訓的工作,令階梯隊伍不斷層。
運動可提升個人的鬥志,增強個人意志力,而籃球又是一項集體運動項目,隊員的磨合可以訓練團隊合作精神,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好處。籃球總會舉行選才活動,青少年不妨考慮報名參與,家長或老師亦可以推動子女、學生積極參加。